體驗類教育在英國已經有近90年歷史,在美國也已經有超過50年歷史,是一套成熟的、通過幾十年被社會認可的、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最為有效的教育體系,它與學術類教育體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因其在提高青少年素質方面的突出優勢,體驗式教育在歐美國家的大、中、小學得到廣泛推廣。
在創造體驗情境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學生將這種體驗結果轉化為體驗經驗。體驗不是簡單的行為,需要更進一步的反思、消化,理性成分的介入,才是真正的體驗。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體驗需要跟周圍的人進行分享,導師和同學間的討論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和鞏固學習成果,使體驗更加豐富。
體驗式教育與升學
體驗式教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對升入名校更有競爭力。
據統計,在加拿大與美國的升學系統中,學生升入頂級高中和大學所需要的條件包含了學術成績和個人背景兩個部分。其中學術成績占到了入取條件的55%-65%,而個人背景的重要性則占到了35%-45%。
這些北美頂尖的高中和大學,都希望找到在社區和學校都有影響力的人,這要求申請者在申請材料中體現出領導力、興趣愛好、特殊才能以及其他的活動經歷。通過這些描述,招生官希望了解你所在乎的人、所做的事情及投入的精力。
而這些學術成績之外的部分,正是體驗式教育為學校教育提供的補足, 通過我們的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更能為今后升入頂級高中和大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營地教育
我們推薦的課程
超級禮物作為億毅教育為中國學生訂制的體驗式教育課程,最核心的產品是營地類體驗式教育,這類課程通常更注重戶外探索和體育教育。
最初,在咨詢這個課程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為什么我的孩子要學習皮劃艇,為什么不留更多時間去當地的學校做交流、練習口語?為什么你們不做插班項目……
可以理解的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偏差,讓國內家長更加重視學業成績,但同時家長們也希望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能夠自信、獨立,并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去應對未知的未來。
但如果我們跟孩子說,“要勇敢、要有毅力,要學會堅持,不要輕易就退縮放棄”時,其實means nothing,沒有什么意義。在沒有載體的情況下,所謂的堅持和勇敢,對于孩子來說是毫無概念的一個東西。
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成長的智慧是很難通過坐在課堂上獲得的,它們更多是來自個體的經歷和體驗。
體育教育為什么如此重要
為什么歐美教育如此重視體育訓練,而且是賽事、戶外探索樣樣齊全?頂尖私校伊頓公學用一段話做了精辟的概括:
”體育運動讓孩子學會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也學會被領導;學會做極致的自己,也學會做團隊的一員;學會什么時候去奮爭,也學會什么時候去承認失??;這些,都是我們成為一個人所要學習的內容?!?nbsp;
與國內很多家長理解的體育教育就是上上體育課,跳跳繩,打打球不同,歐美那些被譽為精英教育代名詞的私立學校認為,體育教育不僅強調鍛煉體魄,更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與堅毅力的絕佳途徑。
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錄取新生時,往往有近八成同學需要有著非常豐富的體育訓練經驗,而且之后的鍛煉身體也會被視作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英國校長協會的一則數據則表明,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為5-6小時,是公立學校的一倍以上。最頂尖的私校之一——伊頓公學,就設有8門體育必修課和27門體育選修課,每周體育課時達到23小時,差不多是文化課(30多小時)的一半。
* 伊頓為學生設置了8門體育必修課和27門體育選修課。其中,8門必修課——賽艇、曲棍球、伊頓野地足球、田徑、板球、網球、英式橄欖橄欖球等散布在春季課程、夏季課程和秋季課程之中。每位學生都要去學習和掌握。
在這些擁有頂級教育資源的地方,體育早已不再停留在鍛煉身體的層面,教育工作者將其視為塑造孩子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徑,而學生們也將體育視為一種生活態度:享受運動的同時,更學會汲取其中的體育精神。
就像我們知道每年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會舉行賽艇對抗賽,雙方都是卯足了勁,在泰晤士河一決高下。學生們將贏得比賽視為學校的巨大榮譽,因此“火藥味”特別濃郁,如果某一方在今年的比賽中落敗,會被視為奇恥大辱,一定會臥薪嘗膽、更加刻苦地訓練,以期來年一雪前恥。
這是體育教育的一個意義所在:通過深入的運動培養,讓孩子體會運動中拼搏進取的精神。所有的體育運動都具有”一定的競爭性“,除了需要在身體上吃苦,更要有去爭取和拼搏的態度,特別是比賽中,一切都以進取為動力。
中國有句俗語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事實上那些運動能力強,善于比賽,能在訓練中持之以恒并脫穎而出的孩子,基本都是情商與智商兼具的。
也因為此,體育特長在國際教育升學背景下是作為一個重大加分項來看待的。
營地教育
在西方,營地教育有著專業的課程體系,作為精英教育的傳統和精髓而備受歡迎。
營地教育在歐美中產家庭普及率非常高。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假期便會去參加營地活動,鍛煉領導力、溝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獨立性等。有些家庭更是將此作為一種傳統,孩子參加的營地,也是爸爸、爺爺小時候參加過的。
牛津等世界名校錄取新生的也數據表明,近八成的同學在中小學階段參加過戶外探索活動;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公爵還特設了“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鼓勵青少年進行戶外探索,培養領袖精神,每年吸引110萬青少年參與其中。
營地教育有兩個元素是很必要的:一是能夠提供不相同于平時的環境和經歷,學生能夠更深度探索自己,收獲原來沒有的成長;二是要有相對封閉的集體生活,孩子們一起吃住,一起解決困難,在集體生活中暴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進而提高孩子的抗逆力及社交技巧。
中國孩子在小學階段,社交與溝通,表達力等相對比較弱,營地教育是非常好的機會。
還有一件很棒的事,就是很多孩子從營地教育中發現了自己某方面的天賦和熱情。他們會接觸自然、生態、生物學、水上運動、滑雪等很多學校課程之外的東西。也許一開始做得并不是很好,但他們會從中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體驗式教育大概就是如此——不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而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遇到挑戰卻不放棄,從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中累積自信,逐漸強大自己的內心,明確心中目標,并朝著目標堅定前行。我們相信這樣從小就目標堅定、擅長堅持的孩子,未來一定會走得更遠,更穩。